有個熟識的朋友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,他說: 「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,而有些人用一生治癒童年。」
對有些人來說,童年是人生最幸福的一段回憶之一,但對某些人來說,童年像個影子,永遠擺脫不掉,它會趁你不注意的時候跑出來嚇你。
童年能是個慈愛的母親,溫暖人的一生,童年也能是個殺手,將人折磨至死。
難過的是,我們無法選擇童年會長成什麼樣子。

《童年》一書為托芙.迪特萊弗森(Tove Ditlevsen)三部曲的第一本,出版於1967年,是她關於童年的回憶錄。托芙.迪特萊弗森生於1917年,是位丹麥詩人和作家。她一生出版了 29 本書,包括小說、詩集和回憶錄,女性意識、記憶和童年不斷在她的作品中反復出現。成年後的她長期處於酗酒和吸毒的狀況,多次進入精神病院,1976 年她因安眠藥過量自殺身亡。
托芙在《童年》這本書中描寫她童年的生活,並以堅信禮作為她童年與成年的最後一道牆。
她寫她與母親、父親,和哥哥的關係,她的母親脾氣古怪且暴躁、敏感且多疑,使她難以捉摸母親的心理,甚至是害怕母親。她寫道
母親獨自在屋裡,雖然我也在,但只要我完全沉默,不發一語,在母親那令人猜不透的心裡,那一刻遙遠的寧靜便得以延續。
在書的前半部,有許多跡象可看出她曾渴望得到母親的愛,但母親卻沒有好好的對待她,像是她曾悄悄地把手放進母親手裡,母親卻用力一揮把她的手甩開,或是她說到母親經常沒來由地打她,而被打的過程使她感到隱密的羞恥,又或者,當她高興地說出自己想當一名詩人時,換來的卻是母親和哥哥的大笑(使她決定不再說出自己的夢想)。
我想,對一個孩子而言,母親是最親的親人,然而母親的種種對待會使孩子感到困惑,甚至不再信任。
在書的後半部,她寫道
我想,曾經,對我來說,世界上最重要的事,是母親愛我,然而那一個對母親的愛異常渴望並且努力尋求它存在跡象的孩子,已經不付存在了。
相對於母親,她的父親是個多愁善感、嚴肅,痛恨資本主義的人,比起母親,父親對托芙算是好,而且許多讀物都是父親給她的,她曾說過在五歲時父親送過她一本精美的格林童話故事,如果沒有那本書,她的童年便是灰色的。
不知是不是因為讀《童年》之前我讀太宰治的《人間失格》,使我在讀《童年》的時候不時會浮現《人間失格》的影子,例如他們都害怕被他人看穿,她多次寫到她害怕朋友看穿她,在一段她描述她與她珍愛的朋友露絲的友情中,她寫道「我害怕她會發現,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。」
又例如他們習慣以搞笑來保護自己,托芙認為讓別人認為自己滑稽可笑是一種悲哀的愉快,她寫道
同學們依舊覺得我異常滑稽,而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小丑的角色,因為這個角色及我那無庸置疑的愚蠢,保護著我,讓我免於他們對異於己身族群者的惡毒對待。
他們害怕表達自己於他人,總把一切事情藏在心裡,他們同樣渴望能夠找到一個人,一個能夠讓他展現自己,並且被接納的人。(看到這邊真的好難過,她寫道「我總是幻想著能找到一個人,為一個那個,讓我可以呈上我的詩,同時接受他的讚美。外婆應該會覺得那些詩很不恰當,而艾特文(哥哥)只會笑它們。我開始想著死亡,把它想像成一個朋友。」如果連親人都沒辦法接納自己最真實的那一面,那還有誰會呢?)
童年,是一個人誕生到這個世界面對的第一個時期,而家庭在此階段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,它是一個人最早接觸、受影響最深的場所,對一個人早期的發展和學習極為重要,它形塑了一個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、如何看待自己的一個重要時刻,不幸的是,並不是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快樂的。
書末,在眾人幫她舉辦完堅信禮後,她流下了眼淚,與童年正式道別,她寫道
如今,最後僅存的我,如被曬傷的皮屑般,一片片剝落,
並寫下我覺得相當哀傷的話:
而在那之下,一個錯誤而古怪的成人誕生了。
最後一句,她寫道:
在我不知不覺間,童年無聲無息地跌落到記憶的最深處,這是我心靈的圖書館,而我餘生,將從這裡汲取知識與經驗。
這句話仔細地讀,會發現,好感傷。
👉 如果你喜歡,歡迎你按讚我的文章👏&追蹤,也歡迎留言與我討論關於這篇文相關的想法,也歡迎告訴我其他有趣的主題。
👉 新架設的網站【閱讀人森β】將提供延伸閱讀之內容,我也會在這邊同步更新,歡迎追蹤我。
👉 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閱讀,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讀書帳號【閱讀人森】。
👉 喜歡閱讀的朋友歡迎加入LINE社群,社群連結請【閱讀人森】的profile取得。